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宋晨)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 ...
新华社广州10月11日电(记者陈宇轩、张泉)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进入收官阶段,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预计11月底完成全部安装任务并启动超纯水、液体闪烁体的灌装,2025年8月正式运行 ...
招商车研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闵照源表示,当前随着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跨界融合正在成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招商车研作 ...
在完善大育人体系方面则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育人体系。陈发棣表示,“我们以好老师、新特区、大平台、宽视野为四大支柱,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锻造大先生核心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特区、推动产教融合以及拓宽国际合作视野等措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
会上,联合国青年代表发出倡议,号召广大青年在推动全球农食系统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万龙见证青年代表发出倡议,并高度赞扬青年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诺奖授予AI领域的成就,不仅是对技术突破的肯定,更是对人类智慧的礼赞。这一荣誉提醒人们,面对变革,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的到来,肩负起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重任,确保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和谐共存的美好 ...
2024年诺贝尔奖的三大科学奖项已经依次揭晓。人工智能(AI)成为今年开奖期间最热门的词汇。其中,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辛顿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AI先驱”。诺贝尔化学奖也颁给 ...
随着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的公布,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已增至172家。其中,中国工厂数量达到74家,占比达43%。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光明网讯 10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协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特点、需求和成长规律,中国科协将在青托工程项目基础上,启动实施博士生专项计划,面向高年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开展托举工作。
10月10日,第三届中国能源科技影视大会在贵阳市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轮值主办,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北京科技声像工作者协会联合承办。大会以“能源赋能碳中和——锻造发展新引擎”为主题,汇聚了来自能 ...
2022年至2023年,在神经科学科研产出增速前五位的机构中,中国机构占4席,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一)、四川大学(排名第三)、首都医科大学(排名第四)和武汉大学(排名第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增速排名第二。神经科学研究总产出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