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创新了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以下简称开普勒)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类似火 ...
尽管如此,与视觉、听觉相比,嗅觉常被认为是人类反应最迟钝的感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气味是飘忽不定的,人们通常在吸气时才能感知气味,这使得在实验中很难高精度地捕捉人类嗅觉的时间分辨能力,从而限制了人们对嗅闻速度和区分味道能力的准确评估。
最新一期《自然》同时发表两篇论文,揭示了到达地球的陨石最常见的来源:可能仅仅来自数个小行星的解体事件,而且有些事件发生在相对较近时期。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了解目前最常见的地球陨石的来源,以及这些陨石撞击如何塑造了地球的历史。
何宏平先后调研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地参观了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一线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他详细听取了各单位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落实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情况的汇报,并与院属单位负责人、青年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骨干代表座谈交流。
记者10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大小类似火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Effects of winter soil warming on crop biomass carbon loss from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
16日,国家“十二五”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运行机构——国家模式动物科学中心在河北省涿州市正式揭牌,第三届猪模型国际会议暨现代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也在当地举行。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历时近20年首创的生物质糖一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新技术路线,成功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千吨级规模应用的跨越,为万吨级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一进展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乙二醇是重要的大宗能源化学品,每年全世界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主要应用于合成涤纶纤维、聚酯瓶片、防冻液、涂料、医药等领域。中国是乙二醇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的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不过,乙二醇主要以石油乙烯或煤炭为原料,存在原料不可再生、二氧化碳排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研发了一种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并在开普勒(Kepler)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五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四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 ...
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消息,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目前已全面投入试运行,其中20个实验站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一些实验站开始陆续产出科研成果。
10月15日至17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主办,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和ILTER主席Tiffany Troxler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