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与视觉、听觉相比,嗅觉常被认为是人类反应最迟钝的感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气味是飘忽不定的,人们通常在吸气时才能感知气味,这使得在实验中很难高精度地捕捉人类嗅觉的时间分辨能力,从而限制了人们对嗅闻速度和区分味道能力的准确评估。
记者10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大小类似火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创新了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以下简称开普勒)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类似火 ...
何宏平先后调研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地参观了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一线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他详细听取了各单位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落实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情况的汇报,并与院属单位负责人、青年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骨干代表座谈交流。
最新一期《自然》同时发表两篇论文,揭示了到达地球的陨石最常见的来源:可能仅仅来自数个小行星的解体事件,而且有些事件发生在相对较近时期。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了解目前最常见的地球陨石的来源,以及这些陨石撞击如何塑造了地球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Effects of winter soil warming on crop biomass carbon loss from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丹尼尔·法鲁什团队发现了一种起源于数十万年前的幽门螺杆菌亚种,这种新发现的亚种专门适应生活在肉食者的胃中,揭示了土著人群的饮食习惯。该成果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该研究揭示了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与表层极端温度事件在时空分布与物理机制上的差异,提出了仅通过海表温度信息无法准确探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的观点。相比之下,卫星遥感的海面高度异常能够较好地捕获海洋涡旋活动的信息,因此可以成为探测次表层热浪/冷浪尤其是强热浪/冷浪事件的关键指标之一。同时,涡旋对次表层温度、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相似,因而这一成果对剖析和预测全球变暖影响下次表层海洋贫氧、浮游植物藻 ...
在青海原子城纪念园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雕像石碑、31564名基地工作者雕刻人名墙分列两侧,人们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峥嵘历史。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自场馆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今年1—9月接待游客27.2万人次。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13年启动建设,2015年正式开馆,收录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1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人物事迹,记录了中国科学院1万余名参研参试人员名录和信息。2024年,中国科学院对纪念馆进行了系统改造升级,进一步充实文物史料、优化展厅布局、强化育人功能。
据《自然·通讯》15日发表的生态学论文,科学家在东太平洋海隆的热液喷口发现了动物生命。该研究为人们理解深海复杂生境(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认知。
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举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